九龙山镇朝阳村刘世安种茯苓养肉牛,走上致富路
“政府帮,自己干,我们才能脱贫增收。”患尿毒症的他不仅这样说,更是这样做的,他大力发展种养殖业,从最初两头牛发展到如今10头牛,每年纯收入3万多元。他还种植茯苓1亩,每年纯收入1万多元,走上脱贫路。他就是九龙山镇朝阳村6组现年68岁的刘世安。
患尿毒症被纳入建卡贫困户
“得病后,我对生活失去信心,是村里的扶贫‘第一书记’张维胜开导我,解开我的心结,让我有了持续增收的产业。”近日,刘世安一边拌饲料,一边向记者讲述。
刘世安家原本是一个不愁吃、不愁穿的幸福家庭,除了种有5亩地庄稼外,还喂养了两头牛,同时他还在本村打零工,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。然而,2015年10月,身体硬朗的刘世安突然脚肿无法劳动,在妻子谭成碧的催促下,到重庆西南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。住院治疗不仅花光家里的积蓄,还欠下外债,全家陷入贫困。
“尽管有两个女儿、1个儿子,但女儿都远嫁外地,家庭条件差。儿子在外打工,只能保自己。”刘世安无奈地说。
“通过群众评议,2016年12月刘世安被纳入建卡贫困户,享受大病医疗救助,减轻了他的负担。”张维胜介绍。
发展种养殖有稳定增收渠道
为让刘世安有一项稳定增收的产业,帮扶干部刘海清多次征求其意见,建议他养殖肉牛和种植茯苓、桔梗。
“刘世安养殖肉牛多年,销售渠道稳定;茯苓、桔梗是朝阳村的主导产业,村里建有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以2.5元/斤保底回收,销路不愁。”刘海清说。
于是,刘世安利用扶贫配股资金,从最初两头牛发展到10头,除去粮食、人工、草皮、防疫等费用,10头牛一年纯收入3万多元。同时,他还种植了1亩茯苓,亩产达6000斤,纯收入1万多元。
“我今年住院两次,共花费3万多元,除去医保报销、大病救助,我自负费用6000元左右,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。”刘世安心满意足地说。
带动贫困户摒弃“等靠要”思想
“政府帮,也要自己干,我一个病人都能大力发展脱贫产业,争取早日脱贫,你们一定也行!”刘世安每次遇到村里的贫困户,总是以自身经历对其进行鼓励。
作为深度贫困村朝阳村共有107户贫困户,在政府的帮扶下,大多数贫困户不等不靠发展种养殖、外出务工,走上脱贫路。但仍有部分贫困户存在依赖思想,想方设法“等靠要”,刘世安以身作则动员这些贫困户自力更生努力脱贫。在他的影响下,问题贫困户摒弃“等靠要”思想,自力更生谋脱贫,刘世安也成为九龙山镇的脱贫典型。
“我以前就指望政府发放救助金过日子,在刘世安的多次劝诫下,我开始养鸡、喂猪,种蔬菜、茯苓,现在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。明年,我要扩大规模,脱贫不成问题。”朝阳村1组贫困户郑太山说。
“刘世安不等靠要的精神令我们心生敬意。他不但给贫困户树立了榜样,也给贫困户传递了正能量,值得贫困户学习,也值得我们学习。”九龙山镇党委书记陈光艳称赞道。
本文标题:九龙山镇朝阳村刘世安种茯苓养肉牛,走上致富路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zqycw.com/ycjy/5815.html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