蚯蚓饲料怎样发酵堆沤好?
养殖蚯蚓饲料怎样发酵堆沤质量好时间快?有哪些技巧?下面小编详细介绍一下蚯蚓饲料堆沤的操作方法。
1、怎样堆料?堆料高度多少为宜?
蚯蚓饲料的沤制发酵通常采用堆积方式,既便于操作,又利于升温、保温和防雨。料堆的形状和大小,因地区、天气而异。干燥季节,堆成平顶稍呈龟背状即可。在多雨季节,宜堆成圆顶形。大规模养殖场,多采用长条形料堆,底部利用木条或竹竿搭成三角形通气管,以解决堆料底部空气闭塞问题。如天气干燥,料堆横截面为梯形;多雨季节,则采用半圆形横截面,以利雨水从料堆顶部顺畅排泄。
料堆的高度一般为 1.2~1.8米,底部有通气管道的,可增至1.9~2.7米。如料堆过高,不便于翻动操作,还会因其自重偏大使其中孔隙率减少,形成缺氧的不良状态;如料堆太低,则热量容易散发,难以形成足够的高温,不能杀灭病菌、虫卵及杂草种子。无论料堆的形状如何,其重量均不得少于400千克。
料堆由草料、粪料组成,另加适量泥土。草料层厚6~9厘米,粪料层厚3~6厘米。每铺1层草料,上面铺1层粪料。如此交错铺放3~5层后,在顶部浇淋清水,直至料堆底部有水渗出。然后继续交替铺放草料、粪料3~5层,再浇水,直铺至预定高度。料堆顶部用塑料薄膜、苇帘、草帘、杂草、麦秸或稻草覆盖,以利保温,防止堆内水分蒸发和雨水灌人。
2.第一次翻堆
如果天气温暖,堆料后第二天,堆内温度会逐渐上升,表明已开始发酵。7天后,料堆中的有机物加速分解、发脖,早、晚时分可见料堆顶部冒出“白烟”。料堆内部温度升至最高值之后,便逐渐降温。当料堆内部温度降至50'C时,进行第一次翻堆操作。
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堆内部的通气状况,彻底排出缺氣条件下产生的有害气体,调节料堆水分,促进微生物生长、繁殖,让料堆各部分发酵均匀一致,最终获得全部充分腐熟的合格饲料。翻堆操作时,应把料堆下部的饲料翻到上部,四边的饲料翻到中间,把草料、粪料充分抖松、拌匀。
翻堆时,要酌情淋足水分,要求翻堆之后料堆四周有少量水流出;用手捏饲料,以指缝间能挤出3~4滴水为宜。如发现料堆养分不足,可用猪尿、牛尿代替清水浇淋。
3第二次翻堆
第一次翻堆后1~2天,料堆温度急剧上升,可达75°C以上。6~7天之后,料温开始下降。这时可进行第二次翻堆,并将料堆宽度缩小20%~30%。由于粪草经过初步发酵,部分腐熟,容易吸收水分,乍看去似乎湿度不够,此时切勿加水过多(只须加至用手紧捏饲料,指缝能挤出2~3滴水即可),否则容易造成饲料变黑、变黏、变臭,且料堆温度上不去。第二次翻堆前后,由于粪草养分已部分分解,要注意妥善覆盖,严防雨水侵人料堆,造成养分流失。
第二次翻堆之后,料温可维持在70~75°C。5~6天后,料温下降,需进行第三次翻堆,并将料堆宽度再缩小20%。
这时粪草已进一步熟化,草质变软,粪料与草料已拌习。翻难时,尽量把粪草抖开呈疏松状态。如果发现水分喝少(用手紧捏饲料,指缝未见水滴溢出),则适当浇淋清水,不再浇猪尿、牛尿,以免作基料时氨气太浓,不利于蚯蚓摄食。如果料堆水分偏多(用手紧捏饲料,指缝溢水4~5滴),应选择晴天翻难,尽量摊晾粪草,以减少水分。
4、第三次翻堆
第三次翻堆后4~5天,进行最后一次翻堆,不再浇水,把粪草进一步抖松、拌匀即可。
按照上述方法实施,正常情况下1个月便可完成粪草堆沤发酵过程,获得充分腐熟的蚯蚓饲料。
本文标题:蚯蚓饲料怎样发酵堆沤好?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zqycw.com/ycyz/qiuyini/7037.html
相关文章: